Search

乾隆佳品藏廟中,造型講究雕工細【新港水仙宮】龍柱介紹

笨港是由笨港溪(今之北港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乾隆佳品藏廟中,造型講究雕工細【新港水仙宮】龍柱介紹

笨港是由笨港溪(今之北港溪)南北兩岸同時發展出來之城市,對外通稱笨港,本身卻再分成南北二港,是清代乾隆以前,臺灣中南部的重要貿易港口。因為與大陸間的海上貿易活動頻繁,當地百姓除信奉媽祖之外,也奉祀水仙尊王—帝禹於新港水仙宮。

乾隆4年創建的水仙宮,原址位於九莊笨港街上,直至乾隆45年(1780),才由貢生林開周倡議募資重建,正殿的龍柱也是他捐贈的。嘉慶8年(1803),笨港溪氾濫,河床改道,沖毀原有市區,水仙宮遭到水難。嘉慶19年(1814),水仙宮重建於今日南港村現址上,其中部份構件仍沿用乾隆年間原物。

筆者第一次拜訪水仙宮的時間是晚間,而水仙宮有一對清朝乾隆時期的龍柱,最大特徵是有乾隆年間的題款,紀年款是「乾隆庚子年吉旦」,捐贈款是「貢生林開周喜助」,是對黑龍柱,所以是乾隆時期興修的遺物,且以柱體高度來看,原本即是屬於置於正殿的龍柱。

雲紋多數是以平行的淺浮雕或線條表現,火球的位置距離也不相同,公龍的鬃毛有三條,母龍則有五條,下巴沒有龍髯只有短鰭,兩龍的頭部造型略微不同,且傾斜的角度也是不同,又公柱幾乎不見波浪紋,且前腳是站在雲端上,母柱下的波浪紋只是略微出現,母龍也是站在雲端上。不過視覺上還是公龍站在高處。柱體是上下略窄中間略寬的柱形,後腳是向上向下展開,並抓住雲朵。屬於寬舌,龍頭下巴沒有三條龍髯,而是臉鰭,角亦有圓點。

https://tom20030208.pixnet.net/blog/post/311626871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第一屆美術創作研究所畢業,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及東海大學美術學系講師。分享其創作、展覽及相關材料研究的點點滴滴。
View all posts